图/翻摄自Pexels作者Angela Roma
这个虎年,即将是我婚後的第一个过年,或许是我特别幸运,和另一半在婚前已有了协议,过年就是各自回家吃年夜饭,之後再互相串门子即可;毕竟,团圆的根本意义,就是与家人心灵上的连结,而不是形式上的团聚。
甚至我会说,如果回家让你不舒服,不回也可以,因为那里对你的灵魂而言,还不是家。
光是以上这段文字,应该已经被很多人痛批「逆媳」、「不孝女」了吧,即便我们迈入2022年,都快进入元宇宙时代了,许多传统承袭下来的规矩,仍坚不可摧,大多女性依然负责进出厨房、初二才能回娘家不然会带衰,甚至有些女性是无法碰神桌、上主桌的。
这些种种都让人困惑,我真的可以做自己吗?还是乾脆忍耐一下,反正就这麽几天连假……因此,今天这篇文章想回答读者们最常提问的主题,无论男女,都需要帮助自己在外界规范与内在需求中找到平衡,过个身心舒畅的好年。
▲过年阖家团聚,却也让人对头痛的问题心生畏惧。(示意图 / 翻摄自Pexles作者Angela Roma)
如何应对亲戚大哉问?
「你现在一年赚多少?」「事业这麽大会不会让你老公没面子?」「小孩给人家带怎麽会跟妈妈亲呢?」「都待在家顾小孩,不怕将来被社会淘汰吗?」各种带着成见的提问,如同「父子骑驴」寓言般,无论怎麽做都会有人来指手画脚,真是令人晕头转向。
而面对亲友的逼供,只要掌握以下两个方向,就能轻松化解。
第一,内在心态的建立。大多时候,我们会讨厌被探问,其实是因为我们也很在意,那些有关感情、工作、学业、育儿、身材等……尚未被自我接纳的部分;所以,邀请你在返家之前,请先找个一段时间沉静,好好关心自己:「哪些是我被人家说会不舒服的点?为什麽我会不舒服?我已做了哪些努力?未来还可以再做什麽调整?」厘清之後,静下来闭上眼睛,做三个深呼吸,然後对内在宣告:「虽然我并不完美,但我依然深深爱我自己。」这将帮助我们有更稳定清晰的自我认知,亲戚的话语将不再轻易使我们动摇。
第二,看透提问者的内在动机。会追问私人问题的亲友,大致可分成三种类型,一是试图贬低、嘲弄和攻击你,二是拿你的表现和自己或儿女做比较,三是无论你回答什麽,他终究会把聚光灯转回自己,说自己现在或过去有多厉害;不知你们能否了解,这些亲友即使外在的条件再优秀、再成功,内在仍是全然的匮乏,因为永远无法满足,所以要时不时藉由踩低别人来垫高自己,短暂地「自我感觉良好」,但这正是痛苦的象徵,因此,不需掉进「他问我就得答」的陷阱中,提问都只是假动作,如果我们能量足够,可以直接夸奖他的成功之处,如果能量不足,只要简单谢谢对方的关心,再把话题引导到其他人事物上即可。
▲面对亲戚各种提问,总让人不知如何应对。(示意图 / 翻摄自Pexles作者Angela Roma)
如何应对婆媳问题?
许多女性的过年困扰,就是要和婆婆长期相处,那看似永无止境的婆媳战争,其实非关婆媳,而是「中间人」的问题,虽然直男们看到这边可能会很愤怒,但长期以来配合男方、嫁出去就要以夫家为尊的现象,是难以否认的普遍事实;女性不断忍耐,忍到「媳妇熬成婆」那天,终於晋身主宰位置,但也并非全然的主宰,只能控制更年轻的、外来的女性,变成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。
婆媳问题来自男性的漠不关心,和缺乏沟通能力,中间人(的确也听过女婿和丈人、丈母娘冲突的案例)要不撒手不管,让你们自己去斗,要不变成夹心饼乾,一边叫妈妈不要再为难太太,一边叫太太不要再惹妈妈生气,越干涉越混乱;首先,我们要和伴侣正式的讨论,自己的父母请自己负责,彼此可以互相帮忙,但绝非结婚了就应该要帮,没有什麽是理所当然的。
另外,我们都需要学习如何在长辈和伴侣之间担任润滑剂,千万别只当传声筒,把一方带着情绪的话语原封不动地传给另一方,请提取彼此的善意来转述;例如,当太太不克前往家族聚会,中间人可以和妈妈说:「小美虽然今天很忙不能来,但她老是想念着你煮的鸡汤有多好喝!」也和太太说:「妈妈很关心你工作会不会太累,提醒你要记得休息。」
▲想要婆媳关系融洽,「中间人」就很重要。(示意图 / 翻摄自Pexles作者Angela Roma)
如何在传统习俗和个人需求间取得平衡?
其实习俗从来不会綑绑谁,是「恐惧不幸福的心」綑绑了自己。坚持习俗的人,最深的渴望就是丰盛美好的幸福,而欲打破习俗的人,也是渴望被家人接纳的幸福,因此,如果我们不经讨论就冲撞、批判,只会让双方更加坚持己见,想巩固自己认定的幸福模式。
我在网路上看到一个可爱的说法:「如果除夕、初一想要回娘家,就带着一瓶油吧」,原因是来自娘家害怕女儿提前回来会让娘家人赚不到钱,那如果带着一瓶油,进门时大喊:「让你们赚呷『油洗洗』!」(台语中富到流油之意),这就是很贴心地同理了长辈的担忧,用一种创意的形式破除习俗的限制。
▲在传统习俗和个人需求间取得平衡,是过个好年的方法。(示意图 / 翻摄自Pexles作者Angela Roma)
所以,要取得平衡势必先学习沟通,我们可以倾听长辈,这个习俗对他的意义是什麽?再表达自己的需求,接着,邀请长辈和自己找到共好的方式,或我们打开脑洞一起钻习俗的漏洞;如果长辈依然坚持己见,我们也可以回过头自问:「我的底线在哪里?哪些是我愿意配合,哪些我不愿意?」然後给彼此做自己的空间,这就是身为家人最大的温柔。
理想中轻松愉快的年节假期,却是人际关系与家庭创伤的修罗场,但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倾听自己,并允许自己感受情绪,就有机会跳脱战斗模式,过个不同以往的、从「心」开始的新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