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4年罗德眼镜就在屏东市区执业(近屏东火车站),近几年老板想把品牌交棒给儿子,在距离老店不远处,开设店内设计氛围完全不同的新罗德,由拾五设计,从消费者角度,规划店面空间,并颠覆大家对眼镜行的想像。
拾五设计接手眼镜行的设计案,先确认来店的四大族群:购买抛弃式隐形眼镜、配眼镜、买药水和墨镜,将有限的空间,区分四种消费区域、并确保每个区域都能精准的提供正确资讯。
拾五把店面依照消费方式不同区分成四个区域
大幅简化讯息量
对眼镜行来说,最大消费族群是抛弃式隐形眼镜的消费者,它是消耗品、回购率很高,一般眼镜店通常会把广告招牌摆在显眼的位置,拾五重新梳理空间时,也把抛弃式隐形眼镜放在入口的位置,但作法有了180度的大转变,拾五确认为「琳琅满目的广告,反而无法看出重点,还会影响店家想主推的高单价镜框,在杂乱环境中变得没有说服力。」他们把抛弃式隐形眼镜的盒装,和广告文宣收起来,整理成A4尺寸、放进资料夹, 让消费者选购时,直接翻阅型录,反而更快找到需要的产品,原本杂乱的隐形眼镜贩售架,也被收整得乾净俐落。
眼镜行的镜框展示,是占据最大店内空间的重点,「用愈简洁的方式展示镜框,才能让消费者细细欣赏设计质感和线条,反而让店家不需要多花力气说明。」背景愈乾净、镜框排列的密度愈小、就会看起来愈高级。但要做到「简化」与「质」的提升可不容易。
舍弃盒装隐形眼镜陈列,让空间多了消费者休息的过度空间
门口只放重点商品、把广告和品牌宣传资讯数位化放进灯箱
让消费者习惯进而喜欢空间
拾五建议罗德,减少台面上陈列镜框的数量,可以透过店家的主题策展,例如依照季节、颜色、镜框形式,为消费者分类镜框类型,「一个空间无法满足所有消费者需求,但你可以让消费者来习惯你的空间。」
![]() | ![]() |
在柜台後的墙面做三的对比,能提升空间的丰富度
特制镜框架凸显镜框的线条美感
拾五还为罗得特别订制一整个墙面的镜框架,他们依照店家过去数十年来的使用困扰,做了更符合实际使用需求的调整,例如他们每天开店,都要把眼镜从层板拿下来擦拭,非常花时间力气,其次是,镜框远看都长得很像,有没有更适合展示眼镜的方法?「镜框都是以线条为主,展示最好的方法,就是让线条简化,独特性就会被凸显出来;摆放镜框的特制五金,可以配合镜框和镜脚尺寸微调,解决大人小孩的尺寸上差异,不用太多机关,就能符合97%以上的镜框展示。」
展示架还有多种使用方式,除了展示镜框,可以拆卸,换成品牌广告架、摆放镜子等,当店家想做不同主题镜框策展时,能有更多的使用弹性。
![]() | ![]() |
全台湾最大圆弧玻璃橱窗
最後一定要提的是,靠近罗德眼镜,肯定会先被门口落地(无接缝)的圆弧玻璃橱窗吸引。他们任性的使用全台湾最大的圆弧玻璃,从外往里看,橱柜犹如漂浮在空中,充满太空感,却是拾五在执行这个案子时,遇到的一大难题。
光是找到愿意制作最大曲面玻璃的厂商就是第一个关卡,好不容易找到,却在制作期间,遇到南部连续大雨,破了三次,连厂商都想放弃时,他们最後真的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,做出南部(甚至是全台湾)稀有的(无接缝)超大弧形玻璃橱窗。店面面向西南,一到下午满室阳光,再加上建筑立面和玻璃通透反射,光影交错下,整个店面又是另外一种风情。
从店内往外看,可以发现入口利用凹凸做出店门口的层次
罗德眼镜没有显眼、突出的大招牌,拾五认为「一家店要把它放在最舒适的角度看它。」罗德店门外是快速道路、门口是红线区无法停车、三米宽的人行道,真正走进店里的人,是行人或机车,「这里不用大招牌,而是以整栋建筑就是招牌的概念来做,」罗德的建筑外墙是铺满磁砖的老建筑,立面凹凸有致,拾五利用老建筑立面的表情,延伸到店面设计:店门(凹)、圆弧玻璃(凸)让整个建筑以低调却很吸睛的样貌,矗立在屏东街头,即使没有招牌,都会让人忍不住回头多看它两眼。
![]() | ![]() |
图片提供|拾五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