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和实验者分别坐在透明屏障的两侧,实验者通过屏障的缝隙给狗狗喂食。图片来源:Katharina Schulte
在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漫长历史中,狗已经发展出一系列能够与人类建立联系的技能,比如,每一次听懂「坐下」、「躺下」、「翻身」等指令,都能证明它们已经具有理解人类行为的能力。但目前尚不清楚,这到底是因为狗能够理解人类的意图,还仅仅是对人类的行为做出反应?识别或至少能够推测他人意图的能力,是心智理论(Theory of mind,ToM)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。这是一种能够理解自己以及周围个体的心理状态的能力,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。那麽,狗也有这项能力吗?它们能够运用这种能力区分有意做的事和无意做的事吗?
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德国的一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实验,研究了狗面对实验者有意或无意拒绝给予它们食物奖励时的反应。研究人员发现,狗的反应会因实验者的行为是否故意而有所不同。他们认为,这表明狗可以区分有意或无意的行为。
为了得出他们的结论,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使用「不允许vs.不情愿(unable vs. unwilling)」范式的实验。通过观察人类实验人员有意(主观不情愿)或无意(客观不允许)拒绝给予食物奖励的情况下,实验对象的反应是否有所不同。尽管「不允许vs.不情愿」范式此前已经在人类和动物的认知研究中被认定为既定范式,但从未被用於犬类研究。
该实验共纳入51只狗作为实验对象,每只狗都在三种条件下进行测试。在每种情况下,狗和人类测试者都会被一块透明的玻璃屏障隔开,实验者会通过玻璃屏障中的一条缝隙给狗投喂狗粮。在「不愿意(unwilling)」组,实验者会突然从玻璃屏障的缝隙中收回食物奖励,把它放在自己面前。在「不允许-不小心(unable-clumsy)」组,实验者会拿着食物奖励靠近玻璃屏障的缝隙,并「试图」通过缝隙给狗喂食,但随後却「不小心」失手令其掉落在地。在「不允许-受阻(unable-blocked)」组,实验者同样会尝试给狗食物奖励,但因为玻璃屏障的缝隙被挡住,同样以失败告终。在所有条件的测试组,食物奖励最终都会在测试者的那一侧。
实验者通过屏障的缝隙给狗喂食。图片来源:Josepha Erlacher
Juliane Bräuer博士说:「如果狗确实能够理解人类行动中的意图,那麽,我们预测它们在『不愿意』和两种『不允许』的情况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。事实证明,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证实了这一点。」
此次实验中,研究人员所测量的主要行为,是狗在接近那份被拒绝给予的食物奖励前所等待的时间。研究人员预测,如果狗能够识别人类的意图,那麽较之两种「客观不允许」的情况,在「主观不愿意」的情况下它们会等待更长的时间才接近食物奖励。因为在後一种情况下,它们本不应该获得食物奖励;而在前一种情况下,食物奖励确实是为它们所准备的。
此外,在「主观不愿意」的情况下,狗狗不仅会等待更长的时间,还更倾向於坐下或躺下,这类动作通常被解释为求和行为(appeasing behaviours),并不再摇尾巴。
该研究的第一作者Britta Schünemann说:「在我们的研究中,狗的行为在不同情况下明显表现不一,这取决於人类实验者的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。」德国哥廷根大学(University of Göttingen)的Hannes Rakoczy对此补充道:「这表明狗可能确实能够识别人类的行动意图。」
在无意中被拒绝的情况下,狗会比有意被拒绝的情况下更快地绕过奖励区。图片来源:Josepha Erlacher
不过,该团队承认,他们的发现可能会受到其他研究者的质疑,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其他可能情况做出解释,诸如实验者的一些行为线索,或是先前对狗狗的训练所产生的知识转移。
这篇论文总结道,尽管如此,上述发现提供了重要的初步证据,表明狗狗可能至少有着心智理论的一个方面,即具有识别行动中的意图的能力。
翻译:许楚楚
编辑:戚译引
引进来源: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
本文来自:中国数字科技馆